肿瘤科

DEPARTMENT OF ENT

当前位置: 首页科室设置外科肿瘤科成功案例详细

肿瘤科完成我院首例上肢隧道式PICC置管术

时间:2021-12-13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已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对于需要化疗或输注高渗性、刺激性液体的患者来说,PICC更是首选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些疑难患者或疑难血管,如有血管畸形,有上腔静脉综合征,常规穿刺失败,上臂中段血管过细或上臂皮肤破损、疤痕或血栓史等,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什么是隧道式PICC呢?隧道式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新技术,与常规PICC的区别是: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有效降低导管出口位置过高导致相关的感染或机械性并发症的风险、防止外界因素引起感染、减少脱管几率、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势。

 

近日,肿瘤科静疗团队在超声引导下通过改良塞丁格技术及腔内心电定位成功为一位肿瘤患者置入隧道式PICC导管

 

患者李某因为病情及治疗需要留置长期静脉通道,超声引导查看患者血管情况并不理想上臂常规置管区域内静脉管径过小血管存在分支,患者消瘦、皮肤松弛置管难大护士长陈海丽、副护长蔡燕莲、主管护师杨金娇等静疗团队反复讨论、研究、精确测量、对比,最终确定于患者上臂中部置入隧道式PICC导管。

 

静疗团队按照标准规范流程为患者进行穿刺成功后,结合腔内心电引导下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置入尖端位于CAJ点,完成精准定位。又根据ZIM区域法划分上臂,通过测量,确定距离穿刺点6cm处为导管末端固定最佳位置。

 

在对患者局部麻醉后,使用微创隧道针建立了一个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以降低PICC留置过程中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给予穿刺点粘胶黏合,隧道式PICC导管成功置入。

 

这项技术在肿瘤科的成功应用,填补了肿瘤科隧道式PICC置入的空白,也标志着肿瘤科在处理疑难患者或疑难血管的PICC置管能力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静疗团队置管前评估.jpg

肿瘤科静疗团队置管前对患者进行评估

静疗团队置管中.jpg 

静疗团队为患者置管中

 置管后导管情况.jpg

患者置管后导管情况

 

临床实践中,以下情况使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更具优势

  1. 上臂常规置管区域内静脉管径过小或血管存在分支、变异,导致穿刺困难或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过高的患者,采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可将血管穿刺点位置提高至血管管径较粗或适合穿刺的部位,然后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引出至适宜的导管出口位置,方便了日常维护,提高了患者舒适性。

    2)常规PICC置管区域皮肤有瘢痕、病变的患者可以应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选择适合的血管穿刺点及皮肤出口,避开病变部位。

    3)极度消瘦、皮肤松弛的患者,置管后导管极易脱出,采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由于皮下组织对导管的固定作用,从而降低脱管的几率。

    4)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宜采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因为血管穿刺点与皮肤之间有一定距离,起到了一个天然屏障的作用,可降低血流感染的概率。

    5)对于凝血功能较差或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如需置入PICC导管,采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可减轻局部渗血渗液。

     

    隧道式PICC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常规PICC置入技术的适用范围,也是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技术基础上的一次改进,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是输液治疗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值得广泛推广。(肿瘤科:文杨金娇  蔡燕莲  陈海丽    图/韦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