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微创+ERAS护理 骨科二区助94岁骨折患者24小时从卧床到行走
发布时间:2025-03-20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日,我院骨科二区通过精准微创技术+ERAS(术后加速康复)护理创新诊疗模式,成功帮助一位94岁超高龄患者宁奶奶在椎体成形术后24小时内恢复行走能力,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提供了创新范例。

 

高龄患者腰背剧痛 微创技术破解治疗困局

近期,94岁的宁奶奶突发剧烈腰背部疼痛,经诊断为腰1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检测显示为重度骨质疏松。此外宁奶奶还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等疾病。骨科二区王辉主任指出这类骨折就像被压扁的海绵,传统治疗需卧床23个月,但对于高龄患者来说长时间卧床极易并发肺炎、血栓等致命并发症

 

面对超高龄患者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治疗难题王辉主任带领马健超主治医师团队成员,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实施局部麻醉下椎体成形术”。

 





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手术按期进行。术中,经局部浸润麻醉后,王辉副主任患者腰1椎弓根旁做一约0.5cm的切口,通过3mm穿刺针向骨折椎体注入适量骨水泥填充硬化骨质疏松骨折处,增加椎体的支撑力。手术全程30分钟,出血量4.5ml既稳定骨折又缓解疼痛。

 

医患协同创康复奇迹

术后当天宁奶奶在护理团队指导下佩戴有支撑作用的腰围护具,借助助行器行走,实现24小时从卧床到行走”的康复奇迹。奶奶感慨道:“入院的时候腰痛得很厉害,一听到要做手术我就好担心,还以为要躺床上好多天才行。没想到手术很快,一下子就结束了,还不用饿肚子,一点罪也没遭,现在腰也不痛了,真的是太棒了!”

 



出院时,宁奶奶特地走到护士站,亲切拉着蓝婷婷护士长的手,对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都表达感激。真诚质朴言语承载着宁奶奶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和肯定,如春晖般暖透医护人员的心扉。

 

该案例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院在老年骨科领域已形成精准微创技术为基石、ERAS理念为指导、全周期护理为保障的整合式诊疗模式。该模式能够缩短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骨科诊疗挑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ERAS(术后加速康复)护理模式显成效 四大举措守护银发族

蓝婷婷护士长介绍,针对这类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我们推出ERAS护理方案:

 

一、疼痛管理前移——打造无痛诊疗闭环

1.术前精准评估:组建疼痛护理小组,运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动态评估,从而制定个性化、多模式的镇痛方案 

2.疼痛教育路径:通过床旁示教+视频演示指导患者掌握疼痛自评工具及呼吸放松技巧

 

二、血栓预防组合拳——构筑立体防控体系

1.预防标准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并叮嘱患者多饮水;术后6小时即开始踝泵运动,并辅以气压治疗仪以促进血液循环。

2.运动疗法进阶式:术前指导患者床上呼吸训练、踝泵运动,术后6小时启动踝泵运动直腿抬高床边坐立阶梯训练,指导患者每日进行下肢活动操。 

3.药物干预: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并观察疗效。

   

三、营养强化计划——贯穿全周期的代谢管理

1.营养风险筛查:入院24小时内采用SGA营养状况评估量表评估患者营养状态 

2.根据骨密度报告定制高钙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家属制作食疗方,并搭配钙片、维生素D补充剂,为手术创造最佳身体条件。

3.定期检测骨密度,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四、三维康复训练——全链条功能重塑计划

1.早期床上康复:术前指导患者俯卧位适应性训练,术后2小时即开展腰部核心肌群等长收缩训练”。  

2.过渡期安全防护:护理团队每日进行起身转身步行防跌倒宣教。

3.居家延续护理:出院时予制定患者个性化居家锻炼运动方案,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督导

 

通过构建评估干预评价再循环的护理质量改进体系,骨科二区始终贯彻我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基础护理措施转化为标准化、专科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链条,为患者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骨健康管理。

 

骨质疏松防治科普:

早筛早防是关键数据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达32.1%,男性为6.0%

高危信号:身高缩短3cm以上、出现驼背、轻微碰撞即发生骨折

防治要点:40岁后每年骨密度检测;每日保证800mg+800IU维生素D摄入;太极拳、快走等承重运动每周3

认知误区:喝骨头汤补钙效果有限(每碗仅含钙2mg),反而易致血脂升高。(/骨科二区韦碧倩、蓝婷婷、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