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达20.7%,跌倒是65岁以上人群因伤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跌倒已成为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
为了增强公众对老年人跌倒预防的认识和技能,促进老年人跌倒预防控制工作的进展,相关部门决定将每年6月10日所在的一周设立为“老年人跌倒预防宣传周”。2025年6月9日至15日是我国首个“老年人跌倒预防宣传周”,本届宣传周以“主动防跌倒,积极老龄化”为主题,宣传口号为“不跌倒,我能行”,并提出“要锻炼、要服老、要适老、早治疗”的十二字防跌倒要诀。
了解如何预防跌倒以及跌倒后如何正确应对,对老年人及其照护者都至关重要。
那我们该如何远离跌倒风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实用知识!
一、跌倒的六大“隐形杀手”,快自查!
二、跌倒的危害有多大?
跌倒不仅仅是“摔一跤”那么简单,它可能带来:
小贴士:许多老年人在跌倒后出于不想给家人添麻烦的心理而选择隐瞒。因此,一旦发现老人行走速度减缓、站立不稳的迹象,务必主动关心并询问其身体状况!
三、如何警惕危险呢?
跌倒,往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预警信号。
一些早期警示表现包括:
经常被地毯、电线等轻微障碍绊倒;
起床或站立时感到眩晕、视物模糊;
走路变慢、步伐拖沓,行走不稳时需扶着墙或家具;
新服药后出现困倦、头重脚轻、注意力难集中等症状。
医生评估跌倒风险时,会详细询问以往的跌倒经历、近期身体变化和药物使用情况,并可能进行以下检查:
步态与平衡测试:如“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Berg平衡量表,可评估患者起身、行走、转身是否稳定。
感觉功能检查:包括视力、听力、本体感觉,判断感官是否足以支持安全行走。
认知与神经功能评估:排查是否存在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或神经疾病迹象。
这些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方案。
四、预防方法
跌倒并非“老了就得接受”的宿命,合理干预可大幅降低风险:
运动训练:
包括抗阻训练(提升肌力)、平衡训练(如太极、Otago 运动)、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这些均有助于改善躯体功能。
营养干预: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增强肌肉与骨骼强度。
药物调整:
医生会仔细评估当前所用药物是否可能增加跌倒风险,并据此进行必要的用药调整。
辅助工具使用:如助行器、拐杖、浴室扶手、防滑垫等。
环境优化:
整理居家空间,清除杂物、铺设防滑垫、增加照明。
心理干预:
鼓励老年人适度活动,避免因过度担心跌倒而限制正常活动,从而陷入活动减少、身体机能下降的恶性循环。
行为习惯:
老年人应掌握“三部曲”原则:起床时平躺30秒,双腿下垂床边坐30秒,站立30秒后再行走,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转身、转头、起身、下床时动作要慢,避免急起急停。
五、万一跌倒,如何正确应对?
1.不要慌张,先检查是否有剧痛、出血。
2.如果无法起身,用手边物品(枕头、衣服)垫高头部,敲击地面或呼叫求助。
3.不要强行扶起!疑似骨折时用木板等固定伤处,拨打120等待救援。
急救口诀:“先呼救,再评估,莫乱动!”
六、给家属的特别提醒:有骨折尽早就医,别“硬扛”!
很多老人骨折了不说,忍着疼,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畸形、残疾、卧床。尤其是髋部骨折,越拖后果越严重。
骨质疏松能防、能查、能治
摔倒风险可以通过锻炼和改造环境大大降低
别等摔完了,才开始重视骨头健康
不是摔倒可怕,是摔之前你什么都没做。
预防跌倒,关键在于“要锻炼、要服老、要适老、早治疗”。从今天开始,给家里做一次安全排查,给老人的骨头多一分关心,陪爸妈做做运动,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稳、更安全!(骨科一区:农艳丽、李香芙)